官方网站:http://rdzs.ruc.edu.cn/cms/ https://www.ruc.edu.cn
中国人民大学前身是1937年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中的陕北公学,以及后来的华北联合大学和北方大学、华北大学。学校始终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始终得到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高度重视。
陕北公学时期,毛泽东同志非常关心学校办学工作,先后十次来校发表演讲,他曾说:“中国不会亡,因为有陕公。”1949年12月16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建议,决定组建中国人民大学。1950年10月3日,刘少奇同志出席学校开学典礼并发表讲话,指出中国人民大学“是我们新中国办起来的第一个新型大学,中国将来的许多大学都要学习中国人民大学的经验,按照中国人民大学的样子来办”,这是“新中国的完全新式的高等教育的起点”,学校迅速发展成为一所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以培养马列主义理论人才和财经、政法干部为主的综合性大学。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指出,学校“主要培养财贸、经济管理干部和马列主义理论工作者”。江泽民同志于2002年来校考察指导工作,强调发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鼓励学校“创建世界知名的一流大学”。胡锦涛同志于2008年、2010年视察学校,勉励学校弘扬光荣传统,“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努力创建“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
习近平同志曾于2005年、2006年、2009年、2012年、2022年先后五次到学校出席活动、视察工作。进入新时代,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学校建校80周年,充分肯定学校的办学成绩,明确指出中国人民大学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独树一帜”,并殷切希望学校“围绕解决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坚持立德树人,遵循教育规律,弘扬优良传统,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专程到学校考察调研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中国人民大学在抗日烽火中诞生,在党的关怀下发展壮大,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鲜明的红色基因,始终不变的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展现了“党办的大学让党放心、人民的大学不负人民”的精神品格,他勉励学校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
建校以来,中国人民大学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形成了“人民共和国建设者”的摇篮、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的重镇、马克思主义教学与研究的高地三大办学特色,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中国共产党探索创办新型高等教育,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典范和缩影,被誉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面旗帜。从1950年至今,国家历次确立重点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均位居其中。学校是国家首批“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17年首批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中国人民大学以“独树一帜的人文社会科学”为学科整体建设目标,致力于构建“引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卓越的基础学科、顶尖的社科学科、创新的交叉学科”学科布局。目前学校拥有8个国家重点一级学科,8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均居全国第一。学校设有学士学位专业86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65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41个,拥有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5个,拥有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3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1个。在教育部2017年公布的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中,中国人民大学获评A类学科的总数共14个,其中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社会学、新闻传播学、统计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马克思主义理论获评A+,政治学、哲学获评A,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中国史、中国语言文学获评A-,A+学科数量位列全国高校第四;在教育部首轮“双一流”建设评价中,学校14个一流学科表现优异,继续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理工学科按照“卓越的基础学科”定位不断优化布局并迅速发展,有力推动了学校创新交叉学科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历来人才荟萃、名家云集。全国高等教育领域仅有的两位“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卫兴华教授和高铭暄教授均出自中国人民大学。学校有21人担任第八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47人入选新一届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共有132人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50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36人入选国家重大青年人才工程。截至2023年10月,学校有专任教师1969人,其中教授812人,副教授754人。
从陕北公学时期至今,学校共培养了38余万名高水平建设者和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新中国法学、新闻学等学科的第一位博士,人文社会科学第一位外国留学生博士,第一批政治经济学、世界经济、货币银行学、统计学等专业的博士皆出自中国人民大学。对中国改革开放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两篇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东方风来满眼春》均出自人大人之手。进入新时代,学校以“复兴栋梁、强国先锋”为人才培养目标,教育引导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勇当开路先锋、争当事业闯将。截至2023年10月,学校有在学学生28236人,其中本科生11770人、硕士生11397人、博士生5069人。
长期以来,中国人民大学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作出了奠基性、引领性贡献,新中国的经济学、法学、新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诸多学科由中国人民大学首先创立并走向全国。进入新时代,学校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积极传播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加快构建以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为内核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学校主持构建了“中国—中东欧国家高校联合会经济学学科建设共同体”、世界人文社会科学高校联盟、国际文化交流学术联盟等平台,开设了全球首个“管理学三学士国际项目”。截至2023年10月,学校同61个国家和地区的310所高校和国际组织建立了伙伴关系,参与了7所海外孔子学院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坚持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致力于研究重大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问题,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理论保证和有力的智力支持,成为国家重要智库。学校相关学科专家学者参与了新中国宪法、民法典、刑法等所有重要法律,以及历次财税体制改革等国家重要方案的起草和修改工作。经中央批准,学校设立了全国首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和全国首家党史党建研究院;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成为首批试点建设的国家高端智库,2019年在首次国家高端智库综合评估中成为唯一一家进入第一档次的高校智库;重阳金融研究院和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也是具有重要影响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
当前,中国人民大学全体师生员工正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重要讲话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国人民大学建校80周年贺信精神,落实学校第十五次党代会部署,不忘“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光荣使命,坚守“听党话、跟党走”精神信念,弘扬“党办的大学让党放心、人民的大学不负人民”精神品格,紧扣“六面旗帜”,围绕“八项工作”,全面实施“新路建设十大工程”,举旗帜、当旗手、做先锋,坚定不移走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加快建设“让党放心、人民满意、世界一流”的中国人民大学,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23年10月更新)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简介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于1996年,由始建于1964年的马列主义发展史研究所和始建于1986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所合并组建而来,是国内最早成立的马克思主义学院之一,以独特的历史、雄厚的学术底蕴、一流的教学科研成果,被誉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的高地”、马克思主义理论高端人才培养的“工作母机”。
学院建成了国内专业和层次最为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相关学科体系。目前,学院有1个本科专业,10个二级学科的硕士点和博士点。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是全国普通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唯一的国家级重点一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学院拥有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教研能力突出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51人,其中教授23人。学院教师中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青年学者5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入选者9人,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4人,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和主要成员13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8人,全国优秀教师、“最美教师”和北京市教学名师5人(次),北京市“四个一批”人才4人,北京市“百人工程”4人,北京市思政课特级教授和特级教师9人。
学院坚持“深耕源头、勇立潮头、立足重头”,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的教学、研究与阐释工作。学院教师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数、在核心期刊发文数均位居全国马院前列。依托学院建设的相关学术平台13个,其中包括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等省部级以上平台6个。
学院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已培养各层次毕业生近万人,现有在校注册学生560余人。学院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改革,造就国家急需后备人才导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硕博一体化培养体系建设获2022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多名教师在全国各类教学比赛中获得奖励。学院承担全校本硕博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孵化和打造“高精尖”水平“思政金课”——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资源平台建设获2022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两翼”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于2018年获评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近年来,学院各方面工作取得丰硕成果。2016年,学院入选首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2017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重点学科,并在最近两轮学科评估中获评“A+”;2018年,学院荣获全国“工人先锋号”;2019年,学院获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新时代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标杆院系;2020年,学院获评北京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北京高校先进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师生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马当先,勇走新路,为打造国内顶尖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世界一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而不断努力!
(相关统计数据截至2023年10月。)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始建于1955年,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新中国第一所高等新闻教育机构。1958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科汇聚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燕京大学三校学科资源,经过六十多年发展,成为新中国记者摇篮、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研究重镇、新闻传播教育工作母机、新闻传播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者、全球新闻教育交流合作重要平台。新闻学院迄今培养毕业生万余名,《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东方风来满眼春》等深刻影响中国社会进程的历史篇章皆出自人大新闻学院毕业生之手。学院现任院长为周勇教授,党委书记为张辉锋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设有新闻系、传播系、视听传播系、广告与传媒经济系、国际新闻与传播系五个系,建立了涵盖本科、硕士、博士等的全方位人才培养体系。学院首批获得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学位授予权,拥有新闻学、传播学两个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依托机构。在教育部开展的四次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科蝉联第一或被评为“A+”。2017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科进入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序列。
截至2023年10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共有在校生1248人,其中本科生694人,硕士生382人,博士生172人,共有国际学生129人。学院本科阶段现有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四个专业。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学院着力构建以本为本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体系和生态型培养体系,本科人才培养全面打通专业壁垒,开设了“新闻学-法学”实验班、创意传播实验班、国际新闻全英文项目、未来传播学堂等以学生兴趣、爱好和实践前沿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项目,最大化实现个性化培养和因材施教。硕士研究生培养方面,学院现有学术型硕士和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两大类别。其中,学术型硕士设有新闻学、传播学、传媒经济学、广播电视学四个专业,另在新闻学专业下设有特色项目国际新闻传播方向;服务于冬奥组委需求,2020级在传播学专业下增设一届奥运传播方向。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方面,学院秉持培养高端应用型人才的定位,响应国家社会发展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在项目内设立大数据与新闻传播、战略传播等特色人才培养方向,并于2017级起新开设“一带一路”全球新闻传播全英文硕士项目。博士研究生阶段,学院设有新闻学、传播学、传媒经济学、广播电视学四个专业,2020级起在传播学专业下新增国际传播方向。学院还建立有硕博连读机制和直博机制,自2017年起启动新闻传播学科学术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建立本硕博学术拔尖人才的贯通培养机制,为全国新闻传播学科培养后备师资和高水平学术人才。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名师辈出,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作出了奠基性、开创性的贡献。学院现有教职员工93人(不含博士后),其中教授32人,副教授23人。目前,学院有28人次入选国家各类重要人才项目,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1人,为构建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术话语体系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持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同时,学院设有新闻传播实验中心和文献中心。2008年,新闻传播实验中心被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院编辑出版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国际新闻界》,影响力指标居国内同行前列。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引领,紧密围绕中国特色新闻学的“三大体系”——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面向新时代、面向新技术革命、面向新型全球化,引领中国新闻传播学术创新,打造一流科研平台。近年来,学院积极开展各项学术活动,原创性科研成果产出大幅提升,代表性成果不断涌现,国际影响力逐步扩大,在国际顶级期刊发文量居于国内领先。学院重点推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中国特色新闻学研究、传播学基础理论创新与中国传播学知识体系构建、新闻传播史与中国共产党新闻舆论史研究、融媒体与数据新闻、公共传播与国家治理、视觉文化与创意传播、互联网内容生态规治:伦理与立法、大数据、人工智能与未来传播、全球新闻传播与跨文化交流等领域,构造中国新闻传播学科学术话语体系创新深研会等全案式科研公共服务机制。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致力于构建国内外学术文化交流平台,与海外十几所世界知名大学新闻院系和研究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与美洲、欧洲、亚洲、中国港澳台地区多所新闻传播院校长期开展教师互访和学生交换,并于2016年发起成立中俄新闻教育高校联盟。学院主动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举办外国记者长短期访学和交流项目,并于2018年正式启动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媒体高层的“全球新闻传播英文硕士项目”,目前已形成覆盖本硕博、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长期培训与短期交流于一体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
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是兼具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和留学生教育的多元化、多层次、全方位的外语教学和人才培养基地。学院设置始于1937年的陕北公学以及后来的华北联合大学和华北大学的俄语系,1951年起陆续建立俄语教研室、外语教研室(英、法、日)、编译室,1984年组建外语部(下设俄语教研室、本科英语教研室,研究生英语教研室、日德法语教研室、英语培训教研室),1988年设立外语系,2001年正式成立外国语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9个教学部门,包括:英语语言文学系、俄语语言文学系、日语语言文学系、德语语言文学系、法语语言文学系、西班牙语语言文学系、MTI教育中心、大学英语教研室和研究生英语教研室,主要承担外语专业本科生、研究 生的培养工作和全校公共外语教学工作;另设有3个研究机构,分别是:澳大利亚研究中心、德国研究中心、日本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主要从事有关跨文化、跨国家的学术研讨和交流活动。外国语学院现有专职教师121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53人;聘有来自英、美、澳、德、俄、日、法、西等国家的外籍专家和学者50余人,其中包括14位海外一流高校的资深教授和39名海外语言教师。
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学科体系齐全,现有英语、日语、俄语、德语、法语和西班牙语等6个本科专业;在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在英、日、德、俄、法等五个语言文学专业开展学术型博士或硕士的人才培养工作;具有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授权点,并开展相应的人才培养和学位授予工作。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的主要研究方向有:外国文学、外国文化、外国语言学和翻译理论与实践等。
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历来重视与海外高校和学术机构的交流与合作,目前已经与美国马州波士顿分校、美国蒙特雷国际研究院高级翻译学院、新西兰奥克兰大学、日本广岛大学、德国科隆大学、西班牙马德里康普顿斯大学、俄罗斯国立莫斯科罗蒙洛索夫大学等涵盖各语种的世界知名高校建立了学术交流、教师交流及互派学生等方面的合作关系,开展了一系列重点交流合作项目,主办或承办了一系列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校办学的国际化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9个教学部门,包括:英语语言文学系、俄语语言文学系、日语语言文学系、德语语言文学系、法语语言文学系、西班牙语语言文学系、MTI教育中心、大学英语教研室和研究生英语教研室,主要承担外语专业本科生、研究 生的培养工作和全校公共外语教学工作;另设有3个研究机构,分别是:澳大利亚研究中心、德国研究中心、日本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主要从事有关跨文化、跨国家的学术研讨和交流活动。外国语学院现有专职教师121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53人;聘有来自英、美、澳、德、俄、日、法、西等国家的外籍专家和学者50余人,其中包括14位海外一流高校的资深教授和39名海外语言教师。
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学科体系齐全,现有英语、日语、俄语、德语、法语和西班牙语等6个本科专业;在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在英、日、德、俄、法等五个语言文学专业开展学术型博士或硕士的人才培养工作;具有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授权点,并开展相应的人才培养和学位授予工作。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的主要研究方向有:外国文学、外国文化、外国语言学和翻译理论与实践等。
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历来重视与海外高校和学术机构的交流与合作,目前已经与美国马州波士顿分校、美国蒙特雷国际研究院高级翻译学院、新西兰奥克兰大学、日本广岛大学、德国科隆大学、西班牙马德里康普顿斯大学、俄罗斯国立莫斯科罗蒙洛索夫大学等涵盖各语种的世界知名高校建立了学术交流、教师交流及互派学生等方面的合作关系,开展了一系列重点交流合作项目,主办或承办了一系列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校办学的国际化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历史与概况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成立于2019年6月,是中国人民大学下属的二级教学研究型学院。其前身为学校成立于1986年的“对外汉语教学中心”,该中心1996年与“语言文字研究所”合并组建了“对外语言文化学院”,2008年对外语言文化学院与文学院合并,成为文学院“对外汉语教学中心”。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主要负责来华留学生教育教学、国际汉语教师及其他国际汉语人才的培养培训、汉语国际推广和中国文化传播工作。学院由一个校级研究所——汉语国际推广研究所和4个教研室组成,分别是学科理论与建设教研室、国际中文教育教研室、教师发展教研室、汉语文化研究与推广教研室。另外设有学院办公室、教务办公室、党团学办公室、对外合作办公室4个科室。
学院实行小班教学,多媒体设备齐全,拥有汉语国际教育智慧课堂与云平台等先进的教学设施和自主学习室,拥有独立的资料室,图书种类齐全多样。中外专业图书藏书量达2万多册,中外文专业期刊80多种,为留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层次分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学历教育包括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外博士和硕士生、汉语言专业(留学生)本科,非学历教育包括长短期汉语课程进修、国际汉语人才培训等。
1.博士、硕士研究生
自2000年开始,我院前身对外语言文化学院即开始招收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中外博士研究生。截至目前,已经为学科输送了一大批优秀的博士人才。
2007年6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中国人民大学成为全国第一批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招生单位。2009年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启动国际汉语教师职业本土化工程,由国家汉办和孔子学院总部以孔子学院奖学金方式,资助有志于从事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外国留学生,来中国高校攻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我院每年招收国内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生75名,招收外国籍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生20名,迄今已有超过1000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毕业生,涵盖韩国、日本、美国、法国、意大利、津巴布韦、南非、越南、泰国、柬埔寨、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土耳其、巴西等70余个国家。
2.汉语言专业(留学生)本科生
1996年,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前身“对外语言文化学院”招收了第一届本科生。此后,加大了学历生培养力度。每年招收的本科生数量稳定在40名左右,本科生教学已经纳入学校教务处统一管理,严格按照《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对教学方案、课程设置、教师授课、教学评估、教研活动、学籍管理、考勤管理、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指导等进行全过程的监控管理。其中,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指导,实行为期一年每周两课时、一对一的导师指导和优秀论文答辩制度,既有效地保证了本科生的教学质量,也成为我校留学生教学的一个特色。目前,学院本科生的培养规模已达到近200人。
3.汉语言进修生
学院每学期有200名左右长期汉语言进修生,根据语言水平分为6个层次。学院还开设特色班级、语言强化班和商务汉语班。
学院留学生积极参与学校中国学生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院定期出版一期“留学生报”在学院橱窗里展出;每个学期期末、重要节日等组织学生进行汉语汇报演出。同时定期公布学生考勤情况,做到表扬和督促相结合。既有严格管理又不乏人文关怀已成为我院的一个特色。
短期汉语言进修生包括来自与学校合作建设的孔子学院的学员、国际小学期学生以及与相关机构合作开展的多类型、多层次的海内外汉语教育及中华文化推广项目的学员。
三、师资队伍与建设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31人,其中专任教师23人,教授2人,副教授9人,全国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22人。绝大部分教师在国外、境外有两年以上留学或工作经历。学院师资队伍的专业结构涵盖了汉语国际教育所涉及的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教育学、心理学、文化等学科。学院还聘请了多名国内外著名学者做客座教授。
四、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
学院以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作为重要抓手,积极促进学科建设和教学研究的发展。学院高度重视科学研究,研究范围涉及汉语国际教育、语言习得理论、教材教法研究、汉语词汇学、语法学方面,并在相应的研究领域取得了较大成绩,具有一定的优势。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优秀教学奖。
教师在高水平核心刊物发表论文200多篇,出版学术著作150余部,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7项,省部级课题30多项。由我院骨干教师编写的留学生系列汉语教材《发展汉语》被列入国家“十一五”教材规划,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新动力留学生汉语言本科教材系列”“留学生论文阅读与写作系列教材”也已问世,打造了一套完整的、具有中国人民大学特色的教材体系。
五、学生活动
学院注重留学生的教育、管理和服务,留学生课外活动丰富。品牌活动如“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文化节”和“留学生汉语汇报演出”深受留学生喜爱。学生在中央电视台“汉语桥”比赛、“孔子学院杯”国际汉语教学资源编写大赛、北京市汉语之星、汉语文化大赛等各类比赛均获得奖项或有精彩表现,合作院校美国波士顿大学、爱尔兰都柏林大学、津巴布韦大学等的学生连续多年获得“CCTV汉语桥”比赛冠军。
多姿多彩的留学生课外活动充分展示了我院留学生高水平的文艺才能与精湛的汉语水平,是东西方文化交融与人文艺术交流的国际盛宴,留学生或载歌载舞、或研墨挥毫,为汉语和中华文化的海内外传播、国际文化交流互鉴做出了积极贡献。
六、联系方式
学院地址:中国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邮编:100872
学院邮箱:scsce@ruc.edu.cn
我们致力于培养美丽中国的建设者!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简介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组建成立于2001年11月,在整合相关优势学科的基础上,形成了我国第一家经济、管理、科学、工程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综合型环境教育与科研机构。学院致力于培养立足本土化、面向国际化的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治理现代化的创新型高端人才。
学院设有环境与资源经济学系、环境与资源管理系、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环境政策与环境规划研究所、低碳水环境技术研究中心、环境学科实验室等教学研究单位,形成了经济学、管理学、理学和工学多学科融合的环境学科群。学院目前具有从本科到硕士、博士研究生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拥有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管理两个博士点;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管理、环境政策与管理、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生态学6个硕士点;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并开设明德环境“经济学-科学”拔尖人才实验班、“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公共管理学”双学位实验班。设有理论经济学、公共管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其中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国家级重点学科,是国内资源与环境经济学领域成立最早、规模最大、培养层次最为齐全的学科点,被纳入全国首批“双一流”重点建设学科,并拥有国家级和北京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学院长期致力于资源与环境经济、能源与气候变化、环境政策与管理、污染治理技术等理论与现实问题的研究,是我国环境领域综合应用型复合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同时也是我国环境经济与管理学科的重要学术研究中心。
环境学院名师辈出,俊彦云集,张象枢、鲁明中等教授为我国环境经济学科发展、学术繁荣和人才培养做出了奠基性、开创性的贡献。新时期成长起来的一大批中青年骨干教师成就卓著、耕耘不辍,为新时代学院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们一贯秉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传统,追求理论创新与社会服务的融合,着力打造环境学科发展的人大学派,为推进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建设美丽中国贡献人大智慧。
我们致力于培养美丽中国的建设者!
北京:https://rdzs.ruc.edu.cn/inquiry/enrollgroup/67/viewcms/
天津:https://rdzs.ruc.edu.cn/inquiry/enrollgroup/66/viewcms/
河北:https://rdzs.ruc.edu.cn/inquiry/enrollgroup/65/viewcms/
山西:https://rdzs.ruc.edu.cn/inquiry/enrollgroup/64/viewcms/
内蒙古:https://rdzs.ruc.edu.cn/inquiry/enrollgroup/63/viewcms/
辽宁:https://rdzs.ruc.edu.cn/inquiry/enrollgroup/62/viewcms/
吉林:https://rdzs.ruc.edu.cn/inquiry/enrollgroup/61/viewcms/
黑龙江:https://rdzs.ruc.edu.cn/inquiry/enrollgroup/60/viewcms/
上海:https://rdzs.ruc.edu.cn/inquiry/enrollgroup/59/viewcms/
江苏:https://rdzs.ruc.edu.cn/inquiry/enrollgroup/58/viewcms/
浙江:https://rdzs.ruc.edu.cn/inquiry/enrollgroup/57/viewcms/
安徽:https://rdzs.ruc.edu.cn/inquiry/enrollgroup/56/viewcms/
福建:https://rdzs.ruc.edu.cn/inquiry/enrollgroup/55/viewcms/
江西:https://rdzs.ruc.edu.cn/inquiry/enrollgroup/54/viewcms/
山东:https://rdzs.ruc.edu.cn/inquiry/enrollgroup/53/viewcms/
河南:https://rdzs.ruc.edu.cn/inquiry/enrollgroup/52/viewcms/
湖北:https://rdzs.ruc.edu.cn/inquiry/enrollgroup/51/viewcms/
湖南:https://rdzs.ruc.edu.cn/inquiry/enrollgroup/50/viewcms/
广东:https://rdzs.ruc.edu.cn/inquiry/enrollgroup/49/viewcms/
广西:https://rdzs.ruc.edu.cn/inquiry/enrollgroup/48/viewcms/
海南:https://rdzs.ruc.edu.cn/inquiry/enrollgroup/47/viewcms/
重庆:https://rdzs.ruc.edu.cn/inquiry/enrollgroup/46/viewcms/
四川:https://rdzs.ruc.edu.cn/inquiry/enrollgroup/45/viewcms/
贵州:https://rdzs.ruc.edu.cn/inquiry/enrollgroup/44/viewcms/
云南:https://rdzs.ruc.edu.cn/inquiry/enrollgroup/43/viewcms/
西藏:https://rdzs.ruc.edu.cn/inquiry/enrollgroup/42/viewcms/
陕西:https://rdzs.ruc.edu.cn/inquiry/enrollgroup/41/viewcms/
甘肃:https://rdzs.ruc.edu.cn/inquiry/enrollgroup/40/viewcms/
青海:https://rdzs.ruc.edu.cn/inquiry/enrollgroup/39/viewcms/
宁夏:https://rdzs.ruc.edu.cn/inquiry/enrollgroup/38/viewcms/
新疆:https://rdzs.ruc.edu.cn/inquiry/enrollgroup/36/viewcms/
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规定及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与中国人民大学合作协议,2024年中国人民大学继续以单独考试的形式,在西藏自治区定向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
一、招生信息发布
我校硕士生招生信息均在网上发布,考生可登录“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招生网”(网址:http://pgs.ruc.edu.cn)查询有关信息公告。考生也可通过微信搜索公众号“中国人民大学研招办”或“rucyzb”订阅我校研究生招生微信公众平台(订阅号)发布的信息。
考生须在规定时间内通过“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以下简称“研招网”,网址:http://yz.chsi.com.cn)进行网上报名、下载打印《准考证》、查询初试成绩,通过“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招生网”下载复试通知等材料。
我校将严格执行《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已在教育部官网http://www.moe.gov.cn公开)。
二、招生专业
经与西藏自治区教育厅协商,根据西藏地区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2024年中国人民大学援藏计划招生专业为:哲学、人力资源管理、社会保障。招生学院、考试科目等具体要求参见《中国人民大学2024年援藏计划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科目表》(见下文),请考生在报名时正确选择报考学院、专业及方向,否则报名无效。
三、报考条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3.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我校规定的体检要求。
4.取得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学历,毕业后连续工作2年以上(从毕业后到录取当年入学之日)。
5.在境外获得学历(学位)的考生,其学历(学位)证书须通过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认证。
6.符合西藏自治区教育厅规定的其他条件。
四、报名程序
(一)报名资格确认
有关报名推荐及资格审查初审由西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自治区教育厅负责,未经审查通过者,报名无效。
(二)网上报名要求
1.网上报名时间为2023年10月8日至10月25日,每天9:00—22:00。网上预报名时间为2023年9月24日至9月27日,每天9:00—22:00。
2.考生应在规定时间登录“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招生网”(网址:http://pgs.ruc.edu.cn)和“研招网”(公网网址:https://yz.chsi.com.cn)浏览报考须知,并按教育部、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报考点以及中国人民大学的网上公告要求报名。报名期间,考生可自行修改网上报名信息或重新填报报名信息,但一位考生只能保留一条有效报名信息。逾期不得修改报名信息。
3.考生要准确填写本人所受奖惩情况,特别是在参加普通和成人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国家教育考试过程中因违纪、作弊所受处罚情况。对弄虚作假者,我校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违规行为处理暂行办法》和《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严肃处理。
4.报名期间将对考生学历(学籍)信息进行网上校验,考生可上网查看学历(学籍)校验结果。考生也可在报名前或报名期间自行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网址:https://www.chsi.com.cn)查询本人学历(学籍)信息。未能通过学历(学籍)网上校验的考生应在我校规定时间内按要求完成学历(学籍)核验。
5.考生应当认真了解并严格按照报考条件及相关政策要求选择填报志愿。因不符合报考条件及相关政策要求,造成后续不能网上确认、考试(含初试和复试)或录取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6.考生应当按要求准确填写个人网上报名信息并提供真实材料。考生因网报信息填写错误、填报虚假信息而造成不能考试(含初试和复试)或录取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7.考生报名时须签署《考生诚信考试承诺书》并遵守相关约定及要求。
(三)网上确认
1.所有考生均应当在规定时间内在网上核对并确认其网上报名信息,报名信息经考生确认后一律不作修改。网上确认时间由各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根据国家招生工作安排和本地区报考组织情况等自行确定并公布,请考生密切关注“研招网”并及时查看报考点关于网上确认的通知。
2.考生网上确认应当提交有效居民身份证、学历学位证书(应届本科毕业生持学生证)等材料,由报考点工作人员进行核对。上述证件由报考点工作人员进行核对,如发现伪造、变造证件时,报考点将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提供虚假证明信息的,一经查实,将取消考试、录取资格。
3.网上确认安排等事项届时详见西藏自治区教育考试院及有关报考点通知。
(四)其他注意事项
1.考生报名前应仔细核对本人是否符合报考条件,须如实、准确提交报名信息和报名材料,不得弄虚作假。一旦发现考生不符合报考条件或提交的报考信息不真实,一经查实,我校即按照相关规定取消其报考资格和录取资格,责任由考生自负。
2.考生身份证和户口本上的姓名、出生日期、民族、性别等身份信息必须同报考时填报的身份信息(含报考使用学历的身份信息)一致;考生身份信息变更的,须向报考点和我校提供由公安机关出具的有效相关证明。否则不予确认。
3.所有考生均要对本人网上报名信息进行认真核对并确认。经考生确认的报名信息在考试(含初试和复试)及录取阶段不得更改,因考生填写错误引起的一切后果由其自行承担。
4.在职考生报名时不再出具所在单位同意报考的证明材料。在职考生与所在单位因报考研究生产生的问题由考生自行处理。若因上述问题使我校无法调取考生档案,造成考生不能复试或无法被录取的后果,由考生自行承担。
五、资格审查、下载准考证
我校和报考点根据相关规定,对考生报考信息和网上确认材料进行全面审查,确定考生的考试资格。考生填报的报名信息与报考条件不符的,不得参加考试。
考生应当在考前十天左右,凭网报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研招网”自行下载打印《准考证》。《准考证》使用A4幅面白纸打印,正、反两面在使用期间不得涂改或书写。考生凭下载打印的《准考证》及有效居民身份证参加初试和复试(请考生注意下载留存电子版和纸质版准考证复试时备用)。
六、考核程序
(一)初试
1.考生凭下载打印的《准考证》及有效居民身份证参加初试。
2.初试方式均为笔试。考生初试使用文具要求在《准考证》上做具体规定。自命题科目所用文具如有特殊要求,考生应按《准考证》上要求提前自行准备,带入考场后,应接受监考人员检查。
3.初试时间:2023年12月23日至24日(具体时间以准考证为准)。考试时间以北京时间为准。
4.初试地点:由西藏自治区教育考试院及有关报考点负责安排。
5.初试科目:详见下表。
中国人民大学2024年援藏计划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科目表
学院 | 专业代码 | 专业名称 | 科目一 | 科目二 | 科目三 | 科目四 |
哲学院 | 010100 | 哲学 | 援藏计划思想政治理论 | 援藏计划英语 | 援藏中西哲学史 | 援藏哲学专业综合 |
劳动人事学院 | 1202Z1 | 人力资源管理 | 援藏计划思想政治理论 | 援藏计划英语 | 援藏计划数学(经管农类) | 援藏劳动科学综合 |
劳动人事学院 | 120404 | 社会保障 | 援藏计划思想政治理论 | 援藏计划英语 | 援藏基础理论 | 援藏劳动科学综合 |
注:我校在以上专业设置“援藏计划”方向。援藏计划考生报考时须选择该方向。
6.考生于初试结束后,关注“研招网”和“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招生网”关于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成绩查询的通知,并在规定的时间自行查询。
注:我校不举办任何形式的考研辅导班、不提供历年试卷、不指定参考书目。
(二)复试
我校实行差额复试。
1.复试信息发布:考生可于2024年2月下旬登录“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招生网”,查询我校2024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基本要求,并登录报考学院网站查询复试名单和复试办法。请进入复试的考生登录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招生网站(http://pgs.ruc.edu.cn)自行支付复试费并下载复试通知。
2.复试时间:2024年3月上旬,请考生届时参见复试通知或报考学院网站。
3.复试地点:考虑到西藏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院可与考生采取远程视频连接的形式进行复试,具体请届时参见相关学院通知。
4.复试一般包含以下内容:
(1)专业课和综合素质考核
(2)外语能力考核(含外国语听力及口语测试)
复试的具体考核形式、科目组成、分值及合格标准由招生院系根据本学科专业特点确定并在复试前另行通知。复试成绩不及格者不予录取。
招生院系必须严格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认真做好考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工作,主要考核内容包括考生的政治态度、思想表现、道德品质、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等方面。对于思想品德考核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5.复试时须提交材料:
考生复试时须根据我校要求向报考学院(系)提交有效居民身份证、《本科课程学习成绩登记表》、学历学籍核验结果和学历证书、学位证书的原件和复印件(应届毕业生须提交学生证等材料,毕业证书、学位证书的原件和复印件于入学报到时补交),对不符合有关规定者,我校不予复试、录取。
考生复试时须承诺学历、学位证书、个人奖惩及其它报考信息的真实性。应届毕业生复试时还要承诺已如实填写在校期间奖惩情况,以及承诺在校期间各科成绩合格,能够在考生录取当年入学前(以开学报到日为准)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学历证书或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书》。
考生学历(学籍)信息核验有问题的考生,复试时须提供学历(学籍)认证报告,以供学院(系)在复试时核验。
6.我校认为必要时,可再次组织复试。
七、录取程序
我校根据教育部下达的援藏计划招生名额及考生入学考试(含初试和复试)的成绩,并结合其平时学习成绩和思想政治表现、科研成果、业务素质以及身体健康状况确定拟录取名单。援藏计划考生为定向培养,须在被录取前与中国人民大学、用人单位分别签订定向就业合同。
拟录取名单确定后,我校将向考生所在单位函调人事档案(或档案审查意见)和本人现实表现等材料,全面考查考生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情况。函调的考生现实表现材料,需由考生本人档案或工作所在单位的人事、政工部门加盖印章。
拟录取名单确定后,我校将通知拟录取考生体检。体检标准参照教育部、原卫生部、中国残联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教学〔2003〕3号)要求,按照《教育部办公厅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学生入学身体检查取消乙肝项目检测有关问题的通知》(教学厅〔2010〕2号)规定执行。体检安排另行通知。
考试诚信状况将作为考生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的重要内容和录取的重要依据,对于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不合格者,我校不予录取。
对符合要求的拟录取考生,我校将于2024年6月下旬开始发放录取通知书。
八、学费、学习方式及年限
1.定向培养,按规定缴纳学费。学费标准为8000元/生·学年。
2.培养校区在北京中关村校区,全日制脱产在校学习,按学校规定缴纳住宿费。按照中国人民大学2024年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设置课程,其中哲学专业基本学习年限为3年,人力资源管理、社会保障专业基本学习年限为2年。
3.学习期间不转户口,不转人事关系,不转工资关系,毕业后回原单位工作。
九、其它
1.考生应自觉树立遵章守纪、诚实考试的意识。初试期间,考生应自觉遵守《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场规则》及各考点考场纪律;复试期间,考生应自觉遵守我校考场规则及考生所签署的《诚信复试承诺书》等内容,在我校全部复试工作结束前不得对外透露或传播复试试题内容等有关情况。对在研究生考试招生中违反考试管理规定和考场纪律,影响考试公平、公正的考生、考试工作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员,一律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及《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教育部令第33号)等严肃处理。对在校生,由其所在学校按有关规定给予处分,直至开除学籍;对在职考生,应通知考生所在单位,由考生所在单位视情节给予党纪或政纪处分;对考试工作人员,由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或其所在单位视情节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构成违法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其中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我校不允许学生同时攻读两个(及以上)不同层次或相同层次的学位。
3.被我校录取的考生,在规定期限内完成就读专业培养方案的规定内容,按照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和学位授予的相关规定,符合条件的,被颁发相应的学历证书,并被授予硕士学位.
4.对弄虚作假或不符合报考条件者,一经查实,即按有关规定取消报考资格、录取资格或学籍。
5.未尽事宜,请参照《中国人民大学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及西藏自治区相关部门的文件要求。
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招生网:http://pgs.ruc.edu.cn
中国人民大学研招办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中国人民大学邮政编码:100872
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咨询电话:010-62515340
一、报考条件
(一)报考博士学位研究生的考生须符合以下条件
1.符合《中国人民大学2024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中规定的报考条件。
2.符合教育部文件中关于招收骨干计划生源范围及招生对象的要求。
3.承诺毕业后履行定向协议回定向地区和单位就业。
4.本计划不接受同等学力考生报考。
(二)报考硕士学位研究生的考生须符合以下条件
1.符合《中国人民大学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中规定的报考条件。
2.符合教育部文件中关于招收骨干计划生源范围及招生对象的要求。
3.承诺毕业后履行定向协议回定向地区和单位就业。
4.符合条件的推荐免试生可申请本计划。
5.本计划不接受同等学力考生报考。
(三)凡不符合报考条件者,一经查实,即按有关规定取消报考资格、录取资格或学籍。
二、招生生源范围及招生计划
(一)生源范围
1.生源地在内蒙古、广西、西藏、青海、宁夏、新疆(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少数民族考生,以及在上述地区工作满3年以上,报名时仍在当地工作的汉族考生。
2.生源地在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的少数民族考生,以及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湖北、湖南(含张家界市享受西部政策的一县两区)等6个省的民族自治地方和边境县(市)的少数民族考生,以及在上述地区国务院公布的民族自治地方工作满3年以上,报名时仍在民族自治地方工作的汉族考生。
3.在西藏班、新疆班承担教学和管理任务的教职工;在西藏工作且满5年以上的“非西藏生源定向西藏就业计划”毕业生。
(二)招生计划
1.拟招收博士研究生15名,硕士研究生80名(其中定向新疆公共管理硕士专项40名)。招生计划人数最终以教育部文件下达为准。
2.除定向新疆公共管理硕士专项计划外,录取的汉族在职考生所占比例不超过10%。
三、报考资格审核
报考骨干计划的考生,应当通过生源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资格审核,并取得报考资格。有关报考资格审核的具体问题,请咨询各生源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
未经生源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在职研究生原工作单位同意,骨干计划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和服务期内不得报考博士研究生;经生源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在职研究生原工作单位同意,骨干计划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和服务期内可报考骨干计划博士研究生并签订骨干计划博士研究生定向协议书,毕业后服务年限按新协议重新计算。
四、报名及考核程序
报名程序、招生专业、考试科目及考核程序,请参见《中国人民大学2024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中国人民大学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中国人民大学2024年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中国人民大学2024年招收硕士研究生全国统考专业目录》、《中国人民大学2024年招收硕士研究生推荐免试专业目录》。
考生报考时应注意查看招生专业要求,招生专业目录中凡招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均设有备注“仅招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考生”的研究方向,请“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考生在报名时间注意选择报考专用方向。
“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博士生“报考类别”只能填“定向”,硕士生“报考类别”只能填“定向就业”。考生应于复试报到时向所报考的院系提交《2024年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考生登记表》原件。
五、考试录取
我校“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招生工作坚持“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的原则。报考骨干计划博士研究生的考生参加招生单位博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并择优录取;报考骨干计划硕士研究生的考生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实行“自愿报考、统一考试、单独划线、择优录取”。
对于报考博士研究生的考生,我校各学院将在综合考核情况和考生硕士阶段学习成绩、思想政治表现、业务素质以及身体健康状况的基础上,在招生计划内择优录取,宁缺毋滥。
对于报考硕士研究生的考生,我校根据报考考生初试成绩情况,结合考生报考专业和该专项招生计划,综合确定进入复试的分数线及考生名单。各学院将在综合初试、复试情况和考生本科阶段学习成绩、思想政治表现、业务素质以及身体健康状况的基础上,在招生计划内择优录取,宁缺毋滥。
所有被录取的“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考生,均须在录取前签订三方(或四方)定向培养协议书。被录取在职考生入学不迁转户口。骨干计划研究生毕业后,履行定向协议回定向地区和单位就业。在职研究生派遣回原工作单位;非在职研究生派遣回定向地区就业单位;毕业离校时仍未就业的非在职研究生派遣回定向省份毕业生就业工作主管部门。毕业研究生档案转回原工作单位、就业单位或定向省份毕业生就业工作主管部门。
中国人民大学“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拟录取名单将在我校研究生招生网(http://pgs.ruc.edu.cn)上统一公示。
六、其它
1.被录取的研究生于2024年9月入学,基本学习年限与其他普通类招生计划研究生一致。
2.我校办学地点包含北京中关村校区、通州校区和苏州校区。报考国际学院、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智慧治理学院的学生,学生培养和日常生活在苏州校区,学校可为全日制学生提供住宿,不为非全日制学生提供住宿;其他学院学生培养和日常生活在北京中关村校区,学校可为全日制学生提供住宿,不为非全日制学生提供住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学费、住宿费按国家及我校相关规定缴纳,标准与其他普通类招生计划研究生一致。
3.本简章所述内容如有与教育部最新文件不一致之处,以教育部文件规定为准。
4.联系方式
研究生院网站:http://pgs.ruc.edu.cn
研究生院咨询电话:010-62515340
中国人民大学查号台:010-62511301
各院系咨询电话详见研究生院网站
各学院通讯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中国人民大学XXXX学院
邮编:100872
院系 | 专业 | 方向 | 学习形式 | 学制 | 备注 | |||
代码 | 名称 | 代码 | 名称 | 代码 | 名称 | |||
100 | 哲学院 | 010100 | 哲学 | 01 | 马克思主义哲学 | 全日制 | 5 | 该方向不招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考生。 |
100 | 哲学院 | 010100 | 哲学 | 02 | 中国哲学 | 全日制 | 5 | 该方向不招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考生。 |
100 | 哲学院 | 010100 | 哲学 | 03 | 逻辑学 | 全日制 | 5 | 该方向不招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考生。 |
100 | 哲学院 | 010100 | 哲学 | 04 | 宗教学 | 全日制 | 5 | 该方向不招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考生。 |
100 | 哲学院 | 010100 | 哲学 | 05 | 政治哲学 | 全日制 | 5 | 该方向不招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考生。 |
109 | 应用经济学院 | 020200 | 应用经济学 | 01 | 国民经济学 | 全日制 | 5 | 该方向不招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考生。 |
109 | 应用经济学院 | 020200 | 应用经济学 | 02 | 区域经济学 | 全日制 | 5 | 该方向不招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考生。 |
109 | 应用经济学院 | 020200 | 应用经济学 | 03 | 产业经济学 | 全日制 | 5 | 该方向不招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考生。 |
109 | 应用经济学院 | 020200 | 应用经济学 | 04 | 城市经济学 | 全日制 | 5 | 该方向不招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考生。 |
109 | 应用经济学院 | 020200 | 应用经济学 | 05 | 能源经济学 | 全日制 | 5 | 该方向不招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考生。 |
110 | 经济学院 | 020100 | 理论经济学 | 01 | 政治经济学 | 全日制 | 5 | 该方向不招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考生。 |
110 | 经济学院 | 020100 | 理论经济学 | 02 | 经济思想史 | 全日制 | 5 | 该方向不招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考生。 |
110 | 经济学院 | 020100 | 理论经济学 | 03 | 经济史 | 全日制 | 5 | 该方向不招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考生。 |
115 | 统计学院 | 071400 | 统计学 | 00 | 不区分研究方向 | 全日制 | 5 | 该方向不招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考生。 |
116 | 统计与大数据研究院 | 071400 | 统计学 | 01 | 统计学 | 全日制 | 5 | 该方向不招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考生。 |
116 | 统计与大数据研究院 | 071400 | 统计学 | 02 | 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 | 全日制 | 5 | 该方向不招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考生。 |
130 | 文学院 | 050104 | 中国古典文献学 | 00 | 不区分研究方向 | 全日制 | 5 | 该方向不招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考生。 |
158 | 数学学院 | 070101 | 基础数学 | 00 | 基础数学 | 全日制 | 5 | 该方向不招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考生。 |
158 | 数学学院 | 070103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 00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 全日制 | 5 | 该方向不招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考生。 |
158 | 数学学院 | 070104 | 应用数学 | 00 | 应用数学 | 全日制 | 5 | 该方向不招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考生。 |
160 | 信息学院 | 081200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01 | 计算机系统结构 | 全日制 | 5 | 该方向不招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考生。 |
160 | 信息学院 | 081200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02 |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 全日制 | 5 | 该方向不招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考生。 |
160 | 信息学院 | 081200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03 | 计算机应用技术 | 全日制 | 5 | 该方向不招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考生。 |
160 | 信息学院 | 081200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04 | 信息安全 | 全日制 | 5 | 该方向不招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考生。 |
160 | 信息学院 | 081200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05 | 大数据科学与工程 | 全日制 | 5 | 该方向不招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考生。 |
160 | 信息学院 | 087100 | 管理科学与工程 | 00 | 不区分研究方向 | 全日制 | 5 | 该方向不招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考生。 |
163 | 理学院化学系 | 070303 | 有机化学 | 00 | 不区分研究方向 | 全日制 | 5 | 该方向不招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考生。 |
163 | 理学院化学系 | 070304 | 物理化学 | 00 | 不区分研究方向 | 全日制 | 5 | 该方向不招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考生。 |
163 | 理学院化学系 | 070305 |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 00 | 不区分研究方向 | 全日制 | 5 | 该方向不招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考生。 |
165 | 理学院物理学系 | 070200 | 物理学 | 01 | 理论物理直博 | 全日制 | 5 | 该方向不招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考生。 |
165 | 理学院物理学系 | 070200 | 物理学 | 02 | 原子与分子物理直博 | 全日制 | 5 | 该方向不招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考生。 |
165 | 理学院物理学系 | 070200 | 物理学 | 03 | 凝聚态物理直博 | 全日制 | 5 | 该方向不招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考生。 |
166 | 高瓴人工智能学院 | 0812Z3 | 人工智能 | 00 | 人工智能 | 全日制 | 5 | 该方向不招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考生。 |
170 | 商学院 | 020200 | 应用经济学 | 01 | 产业经济学 | 全日制 | 5 | 该方向不招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考生。 |
170 | 商学院 | 020200 | 应用经济学 | 05 | 商业经济学 | 全日制 | 5 | 该方向不招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考生。 |
170 | 商学院 | 120100 | 管理科学与工程 | 01 | 管理科学与工程 | 全日制 | 5 | 该方向不招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考生。 |
170 | 商学院 | 120200 | 工商管理学 | 01 | 会计学 | 全日制 | 5 | 该方向不招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考生。 |
170 | 商学院 | 120200 | 工商管理学 | 03 | 企业管理 | 全日制 | 5 | 该方向不招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考生。 |
170 | 商学院 | 120200 | 工商管理学 | 05 | 技术经济及管理 | 全日制 | 5 | 该方向不招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考生。 |
170 | 商学院 | 120200 | 工商管理学 | 07 | 市场营销管理 | 全日制 | 5 | 该方向不招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考生。 |
170 | 商学院 | 120200 | 工商管理学 | 09 | 财务学 | 全日制 | 5 | 该方向不招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考生。 |
224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010101 | 马克思主义哲学 | 00 | 不区分研究方向 | 全日制 | 5 | 该方向不招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考生。 |
224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020101 | 政治经济学 | 00 | 不区分研究方向 | 全日制 | 5 | 该方向不招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考生。 |
224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030200 | 政治学 | 01 | 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 全日制 | 5 | 该方向不招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考生。 |
224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030200 | 政治学 | 02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 全日制 | 5 | 该方向不招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考生。 |
224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030500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01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全日制 | 5 | 该方向不招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考生。 |
224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030500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02 |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 全日制 | 5 | 该方向不招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考生。 |
224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030500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03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 全日制 | 5 | 该方向不招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考生。 |
224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030500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04 |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 全日制 | 5 | 该方向不招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考生。 |
224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030500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05 | 思想政治教育 | 全日制 | 5 | 该方向不招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考生。 |
224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030500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06 |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 全日制 | 5 | 该方向不招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考生。 |
225 | 中共党史党建学院 | 030700 | 中共党史党建学 | 01 | 中国共产党历史 | 全日制 | 5 | 该方向不招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考生。 |
225 | 中共党史党建学院 | 030700 | 中共党史党建学 | 02 | 党的建设 | 全日制 | 5 | 该方向不招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考生。 |
225 | 中共党史党建学院 | 030700 | 中共党史党建学 | 03 | 党内法规学 | 全日制 | 5 | 该方向不招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考生。 |